关于说课稿范文汇编8篇
作为一名教职工,通常会被要求编写说课稿,说课稿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那么优秀的说课稿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说课稿8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说课稿 篇1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是必修2《遗传与进化》的第二章第二节,表面上看本节要说明的是“基因在哪里?”的问题,其根本是要解释孟德尔遗传规律的实质。减数分裂与孟德尔遗传规律紧密相连,而减数分裂又是高中生物学的重点和难点。
2.教学目标
⑴知识目标:
①说出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理论假说和实验证据。
②运用有关基因和染色体的知识阐明孟德尔遗传规律的实质。
⑵能力目标:尝试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解释基因位于染色体上。
⑶情感目标:认同科学研究需要丰富的想像力,大胆质疑和勤奋实践的精神,以及对科学的热爱。
3.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
①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理论假说和实验证据。
② 孟德尔遗传规律的现代解释。
(2)教学难点 :
①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解释基因位于染色体上。
② 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实验证据。
二、说教法
列表比较法、引导探究法 、合作学习法。
三、说学法
以引导合作探究、小组合作学习为主,并辅以讲授法,指导读书法等。
四、说教学过程
(一)复习思考以下问题,导入新课
1、根据孟德尔遗传定律分析:一个基因型为AaBb的个体,可产生多少种配子?
2、一个体细胞内有两对同源染色体的生物,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最多可产生多少种配子?
要求:学生画图示,并说出理论依据。分析染色体和基因有没有共同之处?(猜测出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
(二)萨顿假说
1、学生阅读课本P27,分析基因与染色体的关系:
基因的行为 染色体的行为
体细胞中的存在形式 成对 成对
配子中的存在形式 成单 成单
在体细胞中的来源 一个来自父方,一个来自母方 一个来自父方,一个来自母方
形成配子时的组合方式 自由组合 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
传递中的性质 杂交过程保持完整性独立性 在配子形成和受精过程中保持稳定性
类比:基因和染色体之间具有平行关系
2、小组合作学习P28“思考与讨论”:在染色体上标注基因,并解释孟德尔一对相对性状的实验。
当学生将基因标注在染色体上之后,会发现不管是F1还是F2代,结果与前面孟德尔所做的实验是完全一致的。
通过此过程,让学生亲自实践萨顿假说的发现过程,从而引出类比推理:类比推理是一种科学的思维方法。类比推理得出的结论并不具有逻辑的必然性,其正确与否,还需要观察和实验的检验。
美国的一位生物学家摩尔根,就用经典的果蝇杂交试验验证了萨顿假说。
(三)摩尔根的实验
让学生阅读,并观察果蝇杂交实验图解 回答下列问题:
(1)为什么选果蝇作为试验材料?选取的相对性状是什么?
(2)怎样判断显隐关系?
(3)果蝇的白眼性状遗传有什么特点?是否与性别有关?
(4)如果控制果蝇眼色的基因用字母W表示,而且它位于X染色体上,你能用基因W和X染色体写出摩尔根的两组果蝇杂交实验的遗传图解吗?
(5)是什么决定了果蝇的性别?
( 对第(5)个问题学生没有基础。所以采用讲述法,直接将生物体中染色体类型和表示方式介绍给学生。摩尔根和他的同事经过反复推论,确定将控制白眼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Y上没有它的等位基因,对上述的实验现象就有了合理解释)。
(四)巩固提升
通过摩尔根的试验证明了基因在染色体上,那么一条染色体上是不是只有一个基因?
思考:人的体细胞只有23对染色体,却有3~3.5万个基因,基因与染色体可能有怎样的对应关系呢?
结论:一条染色体上有许多个基因。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
画一组染色体和基因关系图,进一步区分相关概念。说明什么是等位基因?什么是非等位基因?以及非等位基因存在的三种情况:①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②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③同一条染色体上呈连锁关系的基因。
(五)孟德尔遗传规律的现代解释。课文P30。
(六)课堂训练
1、完成课文P31的练习。
2、以AaBb为例,画出细胞的减数分裂图。
3、利用类比推理法,推断基因与DNA长链的关系。
说课稿 篇2一、说教材
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6~9的认识。这部分教材是数的概念中最基础的知识之一,是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开始。在这一阶段通过让学生初步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数的过程,借助于生活中的实物和学生的操作活动进行教学,为学生了解数学的用处和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打下扎实的基础。
二、学情分析
一年级学生在入学前经过了学前教育,很多学生在未学本课之前都能说出、数出6~9各数,对各数的顺序及大小也有一定的掌握,而且在生活中也常常去接触到这些数;但在孩子的头脑里,还没有形成6~9各数的概念,如何正确书写还比较模糊。学生的自理能力也有限。
三、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经历从生活情境中抽象出6~9,认识应会读写6~9,掌握6~9的顺序。
2、能力目标:初步学会用具体的数描述生活中的简单现象,发展初步的数感,感受生活处处有数学,能够运用数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主动与同伴交流探究的意识。
教材的重点、难点:
本节课的重点是:理解6~9各数的的含义,并且能够正确的书写各数。
本课难点是:经历6~9各数的抽象过程,正确理解6~9各数的含义。
四、说教法
1、情景教学法 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因此情景的创设要立足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新课开始,出示套圈游戏的图,让学生仔细观察这幅图,4人一组充分说一说这些美丽画面上都有些什么,并有序的一一数出,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举例说明法 在授完新课后,要求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用6~9中的任意一个数说一句话,通过学生举 ……此处隐藏8865个字……助)
(二)、配乐朗诵,整体感知
“从文本出发”——8分钟的全文配乐朗读。充分利用文学的魅力吸引学生全身心地去聆听、去感受、去体会,真情就是沟通文本与学生最好的纽带。
(三)、感受母爱,深入探究
1、“从学生自身出发”设计学生谈自己在聆听的过程中哪一个环节最受感动。请同学们在文章中划出最能打动你的地方,并把它读出来。(联系写作手法)
预设答案: 1)、作文竞赛(十岁那年)第一自然段
2)、“我”双腿残废后(二十岁)第二~三自然段
①给“我”治病:(找出具体的语句)
▲“母亲那时已不年轻,为了我的腿,她头上开始有了白发”;(肖像描写)
▲“母亲的全副心思却还放在给我治病上,到处找大夫,打听偏方,花很多钱,她总能找来些稀奇古怪的药,让我吃,让我喝,或者是洗、敷、熏、灸。” “母亲惊惶了几个月,昼夜守着我。”(动作描写)
▲“每一回都虔诚地抱着希望”(心理描写)
▲“再试一回,不试你怎么知道会没用?”(语言描写)
②鼓励“我”好好写作:
“那就好好写吧”、“跟你现在差不多大的时候,我也想过搞写作”、“你小时侯的作文不是得过第一?”(语言描写)为儿子寻求精神的支柱,希望重新燃起儿子生活的信心
③为“我”借书、推“我”去看电影:
“她到处去给我借书,/ 顶着雨或冒了雪推我去看电影”(动作描写)
2 在经历这些事情的时候,作者笔下描绘的母亲是一种怎样的形象?而作者对于母亲又是什么样的情感?交流得出情感线索
1)、作文竞赛(十岁那年)第一自然段
母亲:“年轻”“聪明”“最好看”——热爱生活“做裙子”
↑(不理解)
“我”:“扫兴”、“故意笑”、“装作”(倔强,好强 怄气)
2)、“我”双腿残废后(二十岁)第二~三自然段
母亲:用心良苦一心给“我”治病
“我”:丧失生活的勇气
3、阅读第四至第十二自然段,分析在“我”的小说发表时(三十岁),母亲已经离开人世以后,作者对于母亲是一种怎样的情感?找文中的句子
母亲:早逝 “心里太苦”“受不住”;“我”:小说发表,获奖成名
深深的思念与愧疚(子欲养而亲不待),理解母爱的伟大,理解母亲的苦心。
(四)、分析主题,提示感恩
1、请大家阅读第四至十二自然段,找一找描写合欢树的句子。
(1)通过邻人和初生小孩的注目引出合欢树;(第七自然段)
(2)写合欢树的由来,似乎是当初误以为的“含羞草”,历经变迁,长成一棵树影婆娑的参天大树;(第八自然段)
(3)通过刚来到世上的孩子眼中写合欢树的影子以及希望去看看合欢树(第九、十自然段)
(4)文末,再次通过那个孩子长大后忆起童年往事时会跑去看那棵合欢树,却不会知道那棵树是谁种的,怎么种的。(第十二自然段)
2、合欢树的由来:母亲怎么会栽了这棵合欢树的?
她从来喜欢花花草草之类的东西(是一个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人)。她以为这是一棵“含羞草”,不曾想却长成了一株合欢树。在不经意间种下了这棵象征着合家欢乐的吉祥树。
3、作者为什么在这里花了大量的笔墨写合欢树的来历以及母亲悉心培育它的过程?
合欢树是作者个人命运的写照,也是母爱的具体的体现物。母亲把对儿女的疼爱融入在对合欢树的精心呵护和培育中。合欢树从弱小到长大长强长壮与史铁生由残疾到对生命有所感悟,坚定地活下来有相似之处。
→ 合欢树=作者自己,母亲悉心照顾的合欢树就是病中的自己(象征意)
4、在母亲逝世后,作者对于母亲亲手栽下的合欢树的态度是有一个变化过程的,是怎样的变化?请找出来。
1)在母亲去世后,“我们搬了家,悲痛弄得我们都把那颗小树忘记了”“没料到那颗树还活着”——搬了家,忘记了合欢树,遗忘在记忆的深处,不愿提起
2)母亲去世后,很少再去小院,“不愿意去那个小院,推说手摇车不方便”。在大院中听邻居说合欢树开花了,劝他去看看,但是“我心里一阵抖,还是推说手摇车进出太不易”——想起了合欢树,但是不敢去看合欢树,怕睹物思人,怕看到合欢树又想起母亲来,勾起自己无尽的悲伤。
3)时间久了,自己的心情平复了,“我想,不如就去看看那棵树吧。”“我问起那棵合欢树”“我挺后悔前两年没有自己摇车进去看看”——自己很想看看合欢树,看看母亲住过的小屋,看到母亲生前的事物让我感觉母亲似乎就在身边。—(原因)→“悲伤也成了享受”。看到这些事物能让我感觉到母亲好像并没有离我远去,似乎就在身旁,是小屋,是林中的风,是小院中的合欢树。
合欢树=母亲,合欢树是触动作者思念母亲的物,它是母亲活在人世的见证,是母亲生命呈现的另一种方式。(所以“悲伤也成了享受”)
5、文中一共三处:第七、九、十二自然段处,提到小孩子看树影。通常说来,孩子不太会对一棵大树关注这么久。而且这个小孩子是不哭不闹瞪着眼睛看树影。在他长大后还会想起树影,想起他自己的母亲。
为什么小孩子不哭不闹瞪着眼睛看树影?孩子通常看见谁才会不哭不闹呢?自己的母亲。
所以这个不知名的小孩子看所看到的合欢树其实还是什么的象征?
天下所有母亲的象征,是亲情的象征。
“文末”提到→ 合欢树=亲情的象征,是合家欢乐(树的名字的意义)的象征。
合欢树还会是什么?(启发学生自己说)
→ 合欢树=当年母子“合欢”的人间见证,是母亲恩泽的一个生命。
→ 合欢树=母亲对儿子的希望
(五)总结全文,拓展迁移
史铁生的《合欢树》语言平淡朴实,感情真挚动人。生动地展现了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于“合欢树”中表达了丰富的象征含义。让我们感受到了深沉的母爱。
作业:1、 推荐史铁生作品《我与地坛》全文、《对话四则》(关于生、死、事业、平等)
2、我们每个人都有母亲,可是生活中我们又有多少人能去体会、去感受、去感恩母爱?也许更多的时候我们厌烦母亲的唠叨,心安理得的接受母亲送到我们碗里的鱼肉,毫无感觉的接过母亲递过来的生活费┅┅同学们,其实母爱是不用教的,它只需要感受;感恩、珍惜也是不用教的,它只需要提醒,今天《合欢树》就给了我们一个最好的提醒,让我们都拿起笔,捕捉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写一篇献给母亲的文章。
(六)教学后记
课文内容感情真挚,容易引起共鸣,感情主题容易把握,进行顺利。遗憾是没有足够的时间去体会写作风格。
(七)板书设计
亦母亦子合欢树 一枝一叶总关情 爱子,思母
合欢树
我 :倔强 好强 怄气;丧失信心
母亲:用心良苦 肖像描写
语言描写
行动描写
合欢树 母亲对儿子的希望 儿子对母亲的怀念
母爱 亲情
文档为doc格式